前言:在撰写中医教学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实习的本科生50例作为观察组,并随机选择同期实习的50例学生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性别、专业构成及出科考试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2.1常用中医特色疗法筛选将临床常用中医特色疗法根据治疗特点进行归类,并筛选出临床疗效确切、常用的中医特色疗法10种,分别为针灸、拔罐、中药穴位贴敷、中药塌渍、中药热敷、中药熏洗、中药穴位注射、中药离子透入、中药足疗及中药熨烫,制订规范的操作流程和临床适应症,并制订相应考核评价体系,对临床指导老师进行统一培训。
2.2分组将观察组50例学生随机分成10组,每组5例,分别跟随不同的带教老师进行实践技能学习,每月进行1次轮转。对照组50例学生按常规带教,不进行专门的临床技能培训。
2.3培训方法入科时对观察组学生进行针灸、拔罐、中药穴位贴敷、中药塌渍、中药热敷、中药熏洗、中药穴位注射、中药离子透入、中药足疗及中药熨烫等10种方法培训,包括操作方法、适应症、注意事项等,出科时进行考核。
摘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章主要介绍了比赛的规则和过程,总结取得的效果,深入思考存在的问题,旨在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进一步提高其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是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1-2]。2013—2016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连续举办了 4 届全国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为青年教师搭建了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我校非常重视此项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赛,并取得了 2 项二等奖、2 项三等奖的好成绩。通过比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综合素质也明显加强,他们已成为学院师资队伍的骨干成员。通过比赛、观摩和交流,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本文通过深入思考比赛中出现的问题,旨在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进一步提高其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1比赛规则和过程
中医学专业青年教师比赛主要分为 4 个环节,共计 100 分。分别为教学演示 50 分(专家评委评分40 分,学生评分 10 分),综合素质测试 10 分,教学设计 30 分,教育教学论文 10 分。其中,教学设计和教学论文在赛前提交后由专家评委评分,教学演示和综合素质测试为现场评分。大赛组委会对每个环节制定了评分标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每一位参赛选手进行评比。我校青年教师进行了充分准备,学院也积极组织教育教学专家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演示、板书设计、教师教态仪表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培训和指导。通过半年的集训和各级比赛,选手们精神饱满地参加了全国的赛事。我院选手是讲授《医古文》和《黄帝内经》课程的教师,她们的课堂教学感情丰富真挚,教态自然大方,仪表端庄得体,声音抑扬顿挫。她们的教学内容深入浅出,重点难点阐明清晰,板书布局合理美观,展现了青年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更为突出的是2 位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体现出较好的亲和力,将枯燥沉闷的古文讲得生动有趣,感染了专家和学生评委以及在场的师生,获得了一致好评。
2取得的教学效果
【摘要】目的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教学管理问题,逐步缩小与直属附属医院教学水平的差距。方法将本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每季度10个教研室和269人次学生作为对照组,2018年7月—2019年12月每季度10个教研室和163人次学生作为试验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方法教学管理,试验组采取PDCA循环法进行教学管理,比较两组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的教学质量检查结果和学生评价结果比对照组均提高。结论PDCA循环法应用于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管理是科学有效的,使教学情况得到及时反馈,促进教学相长,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教学管理问题。
【关键词】PDCA;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教育
临床教学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际,从课堂走向病房,从学校走向岗位的重要阶段,也是医学生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职业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临床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医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因此加强临床教学管理,对培养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近年来随着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等医学院校为了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现象,纷纷与地方医院联合成立非直属附属医院[2]。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环节,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3]。本院运用PDCA循环对临床教学管理进行全程监督,以持续改进临床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有效提升医院教学质量[4],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开展10个教研室的教学质量检查和432人次学生的评教评学,其中2017年1月—2018年6月每季度10个教研室教学质量检查结果和269人次学生的评教评学成绩作为对照组,2018年7月—2019年12月每季度10个教研室教学质量检查结果和163人次学生的评教评学结果作为试验组。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科室分别是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内科、外科、放射科、检验科、功能科、药剂科。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学生均是在本院妇科、产科、儿科和新生儿科实习的学生,分别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和遵义医科大学,对照组年龄在(20~24)岁之间,平均(21.59±1.53)岁;观察组年龄在(20~24)岁之间,平均(21.42±1.62)岁。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第一篇:慕课对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摘要】近些年,以美国为先导地位的“慕课”教学模式正席卷全球,为了迎接这一新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本文分别从大学英语教师的三个方面重新解读“慕课”的创新模式,从政策层面重新思考如何为教师创造优势条件,使教师在高校新教改过程中发挥其充分的作用。
【关键词】慕课;大学英语教师;知识学习;知识教授;知识创新
自1980年开始,美国大学就一直在热烈探讨,计算机和互联网会不会造成大学基本形态的危机。从2001年开始,上海交大一直致力于在线课程建设,2006年率先建设国家首个课程中心。自2013年5月以来,国内各大著名报刊都在其显著位置介绍了“慕课”的到来和影响,Coursesera、edX和udacity是“慕课”最主要的三大平台,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全球共有81所成员高校或机构加入这些平台,共享386门课程,注册学生超过400万。大量“慕课”课程冲击着学生也冲击着教师,面对“慕课”学习的浪潮,作为高校教师的一员,如何调整心态,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当下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慕课”的含义和发展历程
所谓“慕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可以多达几十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为导向,凡是喜欢这门学科的,都可以进来学习,不分国籍、种族、宗教,只需要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后一个“C”代表Course,代表“课程”的意思。因此,“慕课”是指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其课程与传统大学课程一样,需要学习者循序渐进地从初学到精通,最后成为该学科的高级人才。此外,慕课都是免费的。虽然大量公开免费线上教学课程是2000年之后才发展起来的概念,但其理论基础却深植于咨询时代之前,最远可追溯至1960年。1962年,美国发明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向斯坦福研究中心提出一个研究“扩大人类智力之概念纲领”,并在其中强调适用电脑辅助学习的可能性,在此计划书里,恩格尔巴特提倡电脑个人化。2011年秋天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有重大突破:超过16万人通过Udacity参与索恩和彼得.诺威格所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三大平台应运而生,为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2013年我国引入“慕课”,同时取得了较快发展。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深圳大学致力推动的“优课”联盟(UOOC)等中文慕课平台相继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