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中医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己确定以“治末病”为指导思想的中医护理培训目标内容
(1)参训人员需掌握与治未病相关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文化知识的部分内容,这些理论知识是中医护理的内涵和精髓所在,护理人员掌握相关知识,才能灵活运用,服务于临床工作,适应“治未病”发展的需要。(2)参训人员需掌握中医体质辨识相关知识,包括中医九大体质分类与特征、判定方法和标准,以及各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与九大体质的关系,通过培训具备一定的健康评估和中医体质辨识能力。(3)参训人员需掌握医患关系沟通技巧,熟悉医院健康管理理念及流程,了解医院营销策略。“以人为本”是中医“治未病”的精髓所在,要体现人性化的温馨护理,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健康管理流程,掌握医患沟通方法,使临床工作顺利进行。(4)参训人员需掌握中医特色基本操作技术,包括针刺、艾灸、推拿、拔罐、刮痧、贴药法、敷药法、坐药法、中药熏洗法、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离子导入法、中药超声雾化疗法、中药穴位注射疗法等,这些中医特色基本操作技术适用范围广,具有中医简、便、廉的特点,是中医专科特色护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治未病”工作开展的主要方法。(5)参训人员需掌握辨体施护,健康指导的具体方法,以中医九大体质分类为基础,掌握不同体质适合运动的方式、强度、起居及饮食宜忌、情志调摄、食疗、药膳种类和烹饪方式。并具备对各专科病员进行健康宣教及开展中医特色护理的能力,籽‘治未病’,理念融入专科临床护理工作中。
确定以“治末病”为指导思想的中医护理培训形式
各临床科室成立中医“治未病”小组,选派1—2名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热爱中医护理的护士,以业余半脱产的方式参加治未病中心开展的治未病专项护理培训,培训方式包括专题讲座、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示范操作、案例分析、分组竞赛等。
专题讲座
以中医九大体质为总纲,强化与“治未病”相关的中医药基础知识。每次讲座预先发放讲座PPT,并将讲座过程全程录像,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引入教学,以提高学生对中医护理知识的主动学习热情,结合讲授重点针对性的进行提问,促使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摘要:中医学基础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及诊断、方剂、中药、推拿与针灸等内容,是卫生教育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想要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深入研究当前中医学基础教学过程,寻求最佳的教学策略。该文阐述了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现状,剖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优化创新策略,以促进学生中医药行业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成才提供良好保障。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教学;问题;优化策略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1]。中医学基础作为中医学理论基础之一,在中医学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各院校开展卫生教育的基础核心课程。中医学基础课程是临床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课程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良好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方剂、中医药临床医学知识,还需要具有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2]。在新时代,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中医学基础教学也发生了一定改变,但分析当前中医学基础教学实际情况后发现,其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对于临床专业学生的综合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中医基础学教师应该充分总结经验,优化教学策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完成中医基础学课程,提升学生对中医学基础实践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中医药行业职业能力。
1中医学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中医学基础是临床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3],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我国传统医学,加深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会从不同医学体系的角度看待健康与疾病,丰富学生的临床诊疗技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当前中医学基础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在教学内容上。当前中医学基础教材的内容较多,涉及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各科及技能等方面,导致教学蜻蜓点水、不够深入,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教学中面面俱到,导致学生有很多内容需要记忆,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记忆中医学理论上,没有真正形成中医思维,也没有真正掌握中医操作。中医学基础是临床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当前临床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热情不高、学习习惯不佳、学习方法不科学的情况。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对于实践技能训练缺乏关注,导致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学生在临床中常常不知所措。中医学基础课程内容比较抽象,系统性较强,学生学习时感到难度很大,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受学校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中医学基础课程内容多,课时安排却比较少,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详细讲解每一个知识点。且部分临床专业学生存在“重西医、轻中医”的观念,缺乏学习中医学基础的主动性,单纯根据教师要求背诵相关知识点,很少主动思考。教师在教学中也习惯于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手段,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2中医学基础教学优化策略
【摘要】目的探讨分层次教学模式在中医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医院实习的60名护理本科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主讲的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实习结束后的理论和技能成绩,比较两组护生的综合能力及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生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生在中医四诊、沟通交流、人文关怀技巧、辨证施护、中医特色教育优秀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生对提高学习护理的兴趣、有利于不同学科综合应用、加深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联系、缩小课本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提高分析和判断问题能力的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层次教学模式在中医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提高护生的理论、技能成绩及综合能力,提高护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
【关键词】中医护理学;教学;分层次教学;理论成绩;综合能力;满意度
中医护理较西医护理更为复杂,护生需要具备丰富的中医理论基础,因此中医护理实习十分重要[1]。我国护理学院实施的教学内容和体系以西医护理为主,对中医护理只是进行简单的讲解,并未深入讲述中医护理的内容。由于学校对中医护理不重视导致中医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扎实,数量不足。中医院往往由护士长和护理部联合制定考核计划对中医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述为主,护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信息传达效率低,教学效果不理想[2]。分层次教学按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分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循序渐进向上攀登[3]。本研究将分层次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护理教学中,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12月在医院实习的60名护理本科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名。观察组男生1名,女生29名;年龄21~23岁,平均年龄(22.14±0.57)岁。对照组男生2名,女生28名;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2.16±0.59)岁。两组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观察组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护生实习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12周。前2个阶段为分层次教学实施阶段,后1个阶段为归纳阶段。1)分层依据:行为考试20分、理论考试40分、操作考试40分,根据护生的分数确定层次:80分及以上为优秀层,70~80分为提高层,70分以下为基础层。2)基础层教学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掌握穴位、穴位按摩和敷贴法。提高层教学以四诊、穴位刮痧、熏洗、湿敷和经络学习为主。优秀层教学以深入学习四诊内容、经络、艾灸、穴位按摩、穴位拔罐、中药导入和腹部推拿等,并针对不同的体质进行护理。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创新型硕士研究生已成为各高校的首要任务。文章分析总结了目前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式及实施导师制度构建创新型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为社会培养集科研与创新能力于一身的中药学人才。
关键词: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
2003年4月7日,国务院颁发并实行以鼓励中西医结合和保护、扶持及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1];2015年通过了继承弘扬中医药并强化政策支持的《中医药法(草案)》[2];2016年12月6日,了较全面介绍中医药历史、发展现状等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3],体现了我国的中医药制度愈加完善及国家对中医药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高度重视。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把中医药传承、发展与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4]。这些举措在加快中医药向世界传播及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亦将中医药的发展推至“黄金时期”。创新是国家科技进步的源泉,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创新型人才的一部分,在中医药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及意识普遍薄弱,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迫在眉睫。本文分析总结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以期为高校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1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可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2种[5],二者的培养目标稍有不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偏于理论研究,重在培养研究型人才,如科研人员、大学教师等;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偏于应用研究,重在培养特定职业的专门从业人员,故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培养目标、论文选题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尽管有学者研究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以期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但其培养过程仍存在诸多问题。
1.1课程设置亟需优化
一、中医文化在医学院校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问题
(一)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较弱
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大部分医学院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授与教育,导致学生的传统文化功底较浅,学习古代文化知识难度较大,造成学生兴趣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二)医学院校课程结构不完善
经过调查、了解,目前国内的不少医学院校中,没有开设与中医文化有关的课程的院校占很大一部分,而且像《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古代哲学》等与人文素养、教育有关的课程,在医学院校开设是很有必要的。
(三)中医研究出现“西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