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基础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中医理论基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学本质及发展医学

摘要:易学与中医学的会通问题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一个特定的层面即思维方式的层面探讨了这一问题,提出“象”思维是医易学共同的思维方式,是医易会通的交点。“象”思维包括“象”思维方法和“象”思维模型,本文认为“象”思维方法是一种模型思维方法,“象”思维模型有卦爻模型、阴阳模型、易数模型、五行模型、干支模型等多级同源、同质、同构的子模型。文章进而探讨了“象”思维具有整体性、全息性、功能性、关系性、超形态性、时序性以及重直觉、体悟、程式、循环的特征,指出这一特征正是中医学理论的本质。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本质差别就是“模型论”与“原型论”的差别,两者各有优劣。文章还从“象”模型角度提出了“修补”中医思维方式、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中医未来观。

关键词:象;模型;思维方式;中医学

前言

综观20世纪的易学与医学研究,可以说走过了一条“之”字形的道路。20世纪初,唐宗海写成了医易学专著《医易通说》(1915年上海千顷堂印本),目的在于“为医学探源,为易学引绪”,唐氏是最早提出“中西医汇通”的医学家,本书从一个特定层面论证了中医并非不科学,在医易相关方面着重论述了人身八卦理论及其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理,既是对前代医易研究的总结,又开创了20世纪医易研究的新路。近代大医恽铁樵是反对“废医存药”、捍卫中医的主将,主张以中医本身学说为主加以改革,他在《群经见智录》中论述了医与易的关系,认为“《易》理不明,《内经》总不了了”,“《内经》与《易经》则其源同也”。可以说,20世纪前半叶,“医易同源”、“医易会通”是医家的共识。

然而,50年代以后,“医易”研究趋于低潮,尤其是十年“”时期,《易经》和中医“阴阳五行”都被打入封建迷信的行列,医易研究成为禁区。

80年代以来,医易研究逐渐趋热,到90年代初达到高潮。在短短的十几年中,研究“医易”的著作出版了十几本,①有关“医易”的专门学术会议开了八九次,②论文竟高达数百篇之多。在医与易关系如“医易同源”、“医源于易”上,大部分研究者是持肯定态度的,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医学理论与《易》无关”。③“《易经》、《易传》都不是中医学的直接理论渊源,自《易经》产生后直到隋唐以前,在此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内,它对医学几无影响”。④“将医理放入《周易》之中,认为医生必须通晓《周易》,是从明末才开始的思潮,是一部分医家的认识和主张”。⑤由上述可见两派在对待隋唐以后“医易会通”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分歧的焦点是在隋唐以前,尤其是《黄帝内经》与《周易》有没有关系的问题上,肯定派承认两者有密切关系,《周易》对《内经》有影响;否定派不承认两者之间有关系。本人是持肯定态度的,并从实践操作层面、文字载体层面、思维方式层面对《周易》对《内经》作了详尽的探讨⑥,此不重复。近20年的医易研究应该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不能不看到不少研究还处在低层面地比附、无根据地猜想、想当然的拔高和低水平地重复之中。对深层面的理论本质、思维方式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点击阅读全文

中西医结合方法

【摘要】传统中医的医学模式是“思维-哲学”模式,为探讨中医现代化途径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本文从中西医学临床思维过程对比,中西医证候体系的重新建构和规范化,中医辩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客观化标准化,中西医科学研究形式差异互补四方面切入,深入剖析了中西医学的异同和各自优势,分析了中医学两千年以来停滞不前的内在原因在于封闭性,概括中医现代化的可取途径,指出中医现代化是科学问题的目标规定,是科学问题的方法论规定,必将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中医;现代化;中西医对比

医学模式是人们对疾病和健康总的特点和本质的概括,它集中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医学研究的方法和水平,传统中医学的模式是“思维-哲学”模式,认为是脏腑、经络、肢体、孔窍等气血调和、阴平阳秘的状态,及机体整体的和谐,而疾病是阴阳失调或这一整体的和谐被破坏,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相统一的整体的人,是通过临床观察运用理论思维方法而获得的关于人的生理、病理、诊治及预防理论的认识,是侧重于关于医学的科学层性和哲学科学属性的认识。体现在哲学模和思维模两个方面,哲学观念、科学理论和操作技术在中医学中分别处于不同层次。中医学于2000年前,时间上造就了中医陈述方式等落后于时代,但空间上又赋予了其众多西医学所不具备的很有价值的很有科学启迪意义和实用性内容[1]。

1中西医临床思维过程有异

1.1临床认知思维比较中医临床认知主要采用直接观察和以象测藏的黑箱方法,感官不足依赖思维补偿,以形象思维为基本形式;西医临床认知材料除外在信息外,主要还有病理改变、致病因素、精密确认,以抽象思维为主导。

1.2临床诊断比较关于推理形式,中西医诊断思维活动都应用了概率估计,类型辩认和因果推论三种推理方式,但各有侧重。中医临床诊断中往往不受概率估计大小的限制,医生凭直觉类型辩认,舍其枝节,求其根本,或凭处方反馈;西医概率估计应用普遍,以概率估计最大或最小损失原则来定诊断。关于病因诊断:中医着眼于病邪作用后病变反应状态,非常重视机体病变的反应趋向性分析以及正邪双方消长、相争、进退等相互关系变化,审证求因;西医则病因与疾病间一一对应的前因后果关系,病因为疾病本质的决定因素,以直接发现为主要方法;关于临床思维对比:中医病位判断是在宏观层次上扩展,强调整体性,动态性的特点,西医以病理解剖上特异性机械唯物主义思维特色;关于临床疾病分类对比:中医分类以病名分类和证分类有机结合为显著特点;西医分类方法精确、客观,易于掌握,有交叉重叠逻辑局限性。

点击阅读全文

针灸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探析

提要:《针灸学》为中医学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讲好这门课需要研读针灸经典论著、掌握腧穴定位、熟练刺灸操作、建立辨经辨证思维,这都是青年教师面临的专业内容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课堂板书授课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改变是青年教师教学面临的新考验。本文从专业水平、课堂教学、自身修养、师生交流4个方面,探讨青年教师应如何培养教学基本功。

关键词:针灸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自身修养;师生交流;基本功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1]人才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要素,国家注重人才培养,本科教育重视以本为本。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水平,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由于青年教师的课时占比较大,承担了大部分的教学任务,因此其教学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2]教学基本功是教师教学水平及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由于青年教师处在职业生涯初期,踏上大学讲台时间有限,教学基本能力及教学经验相对欠缺,[3]因此,加强教学基本功的培养对青年教师个人发展、学生的学习成长以及高校未来发展潜力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以《针灸学》为例探讨青年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提高教学基本功。

1专业水平

1.1夯实理论基础。《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体系的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本课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法及针灸治疗等内容。青年教师应掌握经络循经、腧穴定位、归经、刺灸法及针灸治疗等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准确定取穴位,熟练针灸操作,善于辨病辨证辨经诊治疾病等能力。针灸学历史悠久,青年教师需熟读经典著作,如《灵枢》、《难经》、《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针灸逢源》等,溯本求源,深入理解经典语句,[4]系统梳理《针灸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在思维方式上及临床实践中进行领会、内化。夯实经典理论可使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引经据典,引人入胜。

1.2参与临床实践。《针灸学》作为一门临床课程,其生命力在于临床应用。加强临床实践,培养针灸临床思维能力,是针灸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5]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参与临床实践,逐渐掌握常见病的诊疗思路,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中培养辨经选穴能力;熟练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在针灸补泻原则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刺灸方法,提高临床水平,为指导学生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在授课时将案例融入授课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实践能力,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6]用理论指导临床,同时临床疗效来验证针灸经典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教学促临床,临床促教学。

点击阅读全文

分层次教学在中医护理教学中实践

【摘要】目的探讨分层次教学模式在中医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医院实习的60名护理本科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主讲的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实习结束后的理论和技能成绩,比较两组护生的综合能力及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生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生在中医四诊、沟通交流、人文关怀技巧、辨证施护、中医特色教育优秀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生对提高学习护理的兴趣、有利于不同学科综合应用、加深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联系、缩小课本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提高分析和判断问题能力的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层次教学模式在中医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提高护生的理论、技能成绩及综合能力,提高护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

【关键词】中医护理学;教学;分层次教学;理论成绩;综合能力;满意度

中医护理较西医护理更为复杂,护生需要具备丰富的中医理论基础,因此中医护理实习十分重要[1]。我国护理学院实施的教学内容和体系以西医护理为主,对中医护理只是进行简单的讲解,并未深入讲述中医护理的内容。由于学校对中医护理不重视导致中医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扎实,数量不足。中医院往往由护士长和护理部联合制定考核计划对中医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述为主,护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信息传达效率低,教学效果不理想[2]。分层次教学按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分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循序渐进向上攀登[3]。本研究将分层次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护理教学中,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12月在医院实习的60名护理本科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名。观察组男生1名,女生29名;年龄21~23岁,平均年龄(22.14±0.57)岁。对照组男生2名,女生28名;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2.16±0.59)岁。两组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观察组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护生实习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12周。前2个阶段为分层次教学实施阶段,后1个阶段为归纳阶段。1)分层依据:行为考试20分、理论考试40分、操作考试40分,根据护生的分数确定层次:80分及以上为优秀层,70~80分为提高层,70分以下为基础层。2)基础层教学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掌握穴位、穴位按摩和敷贴法。提高层教学以四诊、穴位刮痧、熏洗、湿敷和经络学习为主。优秀层教学以深入学习四诊内容、经络、艾灸、穴位按摩、穴位拔罐、中药导入和腹部推拿等,并针对不同的体质进行护理。

点击阅读全文

生态治疗体系科学探讨

论文择要:人体是一个耗散结构,即一个开放的自我调控的庞大生态体系。议决体系能量耗散和内在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以维持其客观时空的有序结构。当外界的不良信号,风、寒、暑、湿、燥以及喜、怒、忧、惊等传入机体,要破其正常稳态,破坏了平衡机制,就导致了疾病。生态治疗的思绪来自于体系科学的控制论,体系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论等。它夸大就人体这一庞大生态体系,相识其内外情况的团体厘革,以维持其有序和平衡稳态,连结机体健康。一些传统的治疗要领,如气功、针灸、理疗,生理治疗,中草药方子以及近来兴起的微生态制剂等,广义上都可称为生态治疗。

要害词:生态治疗,体系科学和全部的生态体系一样,人体是一个开放的自我调控的庞大生态体系(小宇宙),即一个耗散结构,与外界情况有着一连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正常情况下,体系的随机涨落在反馈机制下很快再起到定态;但当情况厘革凌驾肯定阈值(巨涨落),体系将失去稳固。由于非线性动力学机制作用,体系可在更高条理上形成时空或功效上的新的定态,即到达新的有序。这即是自构造历程。换而言之,当外界情况不良信号(如风、寒、暑、湿、燥、喜、怒、忧、惊,以及情况污染物的迫害,不屈衡饮食等)影响机体,突破了人体正常的生命稳态,凌驾人体正常调治性能,就导致疾病。由此,治疗的历程同样是一个庞大的调控历程。生态治疗即是凭据生态学理论,调治机体内外庞大关连,规复机体平衡——这即是引导人体医学科学活动的思想蹊径。

传统的中医偏重研究人体的团体性、自觉性、体系性、协同各要素的作用,以发挥最大本事。这也是东方传统的学术思想。随着今世科学技能的生长,渐渐完满的耗散结构论、和谐论、控制论、体系论为生态治疗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生态治疗的看法,一方面夸大从人体生态体系思量人与疾病的多元关连,以及器官构造之间和人体内外情况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讨论,相识体系的总体厘革,找出有序和平衡稳态一即健康状态。另一方面,从有序度的厘革来相识把握病机。有序度的前进或低落都是由机体内外条件所推动的“自己活动”造成的,偏重维护机体自构造,自维持的本事。生态治疗的思想能全面反应人与疾病相互活动的历程中,生命与非生命、团体与部分,高级活动与低级活动之间种种庞大的辨证关连。

就如今而言,生态治疗包括:中草药方子、气功、针灸和种种物理、生理疗法,以及近来生长起来的微生态制剂等。

首先谈谈中草药方子。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都是从人体团体出发,对疾病诸多信息加以整理综合。中草药方子中的众多庞大因素具有庞大的生理效应,和谐作用于机体,首重调治机体性能来保证机体健康。这即是中医用药特色。

其次,气功、针灸、理疗同样是生态治疗的具体要领,人体经络体系中包罗有许多腧穴,每一个腧穴都是反应人体构造器官生理和病理状态的信息点,人体的信息至少有一部分是议决经络体系转达的。所以,以上几种疗法都因此物理要领综合处理信息,调治经络气血运行,到达平衡有序的目的。因而具有普遍的生物学效应。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