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中医人才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中医文化在医学院校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问题
(一)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较弱
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大部分医学院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授与教育,导致学生的传统文化功底较浅,学习古代文化知识难度较大,造成学生兴趣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二)医学院校课程结构不完善
经过调查、了解,目前国内的不少医学院校中,没有开设与中医文化有关的课程的院校占很大一部分,而且像《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古代哲学》等与人文素养、教育有关的课程,在医学院校开设是很有必要的。
(三)中医研究出现“西化”现象
[摘要]
以“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培育理念,依托国家唯一的中药学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和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中药基础基地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项目,汇集优势平台资源,创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组建本科生科研创新协会,举办本科生科研学术节、出版学生自主科研期刊。全方位、多层次激发学生主动性,倡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中药学科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创新人才,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
[关键词]
中药学;本科教育;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成都中医药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中药学本科生、第一个中药学硕士、第一个中药学博士,接纳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奠基现代中药高等教育。秉承全国著名中药学家凌一揆教授“品、质、性、效、用”系统中药思想,依托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教育部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科教平台,以国家唯一的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为主体,构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促进基础研究与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提高实践能力,激发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储备。
1秉承“系统中药、医药结合、实践创新”理念[1],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理论
一、加强组织建设
(一)为了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适应中医药学术与科技发展新势头,年内召开会长办公会议2次,专题研究各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对各专业委员会人员组成作了调整并换届,使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走上专科分会的领导岗位,为各专业委员会注入新的活力。今年共发展新会员7名。
(二)一年来,我会积极配合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各项活动及布置的工作任务。经我会充分酝酿,向中华中医药学会的翻译分会、眼科分会、儿科分会、感染病分会等28个分科学会推荐委员候选人60名,目前部分分科学会已召开换届会,委员就任。
二、学术活动和继续教育
(一)*6年7月,我会与*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医科联合承办了“全国医院中医专科特色建设与管理研讨会”,来自国内的12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同时举办了继续教育培训。
(二)*6年9月,我会组织主办委托伊犁州中医药学会承办了“中医辨证施治及中医学术论文写作研讨班”,当地150多名学员参加了研讨班。该班教与学互动,学员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好。学员纷纷提议要求多举办此类学习班。
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科研创新团队成立于2018年,是我校首批科研创新团队。团队现有成员7人,由从事中药炮制、中药药剂、中药分析等不同专业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中青年教师组成,知识结构合理,能力互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图1)。团队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致力于典型中药增效减毒炮制机制的阐释、客观化炮制工艺及个性化生熟饮片质量标准体系的系统研究,在提高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体系科技水平和中药炮制的传承与创新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高水平学术团队建设
团队着重于各成员科学素养的提升建设。在团队首席专家张学兰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定期开展内部学术交流,分享科研成果及工作心得,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了团队成员的学术交叉融合,提高了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图2)。除此以外,团队秉承“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邀请多名业内知名专家来我校进行交流指导(图3),同时鼓励团队成员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开拓了团队成员的科研思路(图4)。团队成立以来,成员参加中药炮制相关学术会议、培训班和中药炮制技能大赛80余人次,提高了团队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团队成员获得全国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中药炮制理论与知识比赛”二等奖1项(图5),山东医学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
2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
团队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和山东省科技厅中药炮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基于该平台,团队建立了1个中药炮制传承工作室,购置了书橱、座椅、电脑、打印机、照相机、投影仪等办公设备,用于团队召开学术会议、日常办公,并对团队的科研成果和相关活动资料进行了及时整理归档。同时,建设了3个中药炮制理化研究室,购置了高效液相色谱仪、低温冷冻离心机、快速水分测定仪、冷冻干燥机、固相萃取装置、马弗炉等仪器设备,打造了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
3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
摘要:在药学类人才培养中,毕业实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毕业实习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综合分析,提出关于毕业实习考核的方法,并分析实习方法改革对就业的影响,以期提高药学类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关键词:药学类人才培养;毕业实习;考核方法;就业质量
引言
按照我国高等中药学教育的发展,教学规模的扩展,学科的融合和渗透,现已基本形成具有特色的中药学学科群体及其课程体系。目前,中药学教育仍立足于中医药学-化学教育模式,面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以及新生物技术的改变和挑战,大多数中药类院校已经充分了解到生物学、化学在中药学体系的重要地位,但在实际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和课程中还未能体现出来。按照现代中药学学科教育的发展和需求,任何一个教育目标都应立意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因此,中药学学科教育体系的发展,也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学生要学习专业课知识的阶段,要更加注重学习综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中药学学科的发展必须以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为主,并且按照现代重要学科创新制药、合理用药的发展趋势,建构以中医药为主,理工科渗透,全面发展,培养综合型应用人才的模式。21世纪,我们要用新的思维观念来审度高等中药学教育的发展,改革“专才”为“全才”的培养理念,充分发挥中药学学科的优势,建立新的教育观,培养综合型的人才,使其适应社会需求、国家发展,构建适应21世纪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1]。
一、药学类人才培养中实习方法现状
药学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实习是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桥梁。药学类专业院校的毕业实习不但符合学科体系及其培养目标特点,更能够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且与当今社会的科技发展相符合。目前,毕业实习一般包括五个环节:选取题目、查阅文献、实验研究、论文撰写。富有成效的实习方法会使毕业生从毕业实习的各个环节中受益匪浅,可极大提高药学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2]。因此,严格考核药学类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必将至关重要。现阶段的实习考核一般包含日常工作考核、毕业论文考核和毕业答辩考核,理论上都归结于实习考核中。其中,日常工作考核包含平常考勤考纪、实验过程的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等;毕业论文考核主要包含毕业论文成绩考核和答辩成绩考核,论文成绩是由论文最终评审成绩和答辩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折合而来;答辩成绩则是由答辩组长、答辩委员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赋分。但是,所有的考核均没有细节上的评分准则,所以考核相对而言不易实施。因此,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制定更加严谨的考核方法,对毕业实习进行严格而科学的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