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中医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上海中医药大学七年制联合培养模式
根据中医学长学制培养目标的要求,上海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中医大”)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与以理工科见长的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交大”)建立委托培养关系,依托交大专业性质相关的学院对七年制医学生进行联合培养。
(一)制度方面的合作。任何一种合作的开展都离不开相关制度的保障与约束,特别是对于两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来说,要想使合作得以顺利进行更是需要非常完备的制度支持。中医大与交大的联合培养模式从合作的筹备阶段到合作的实施阶段完全按照规范程序,采用合同的方式就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作了详细的划分。这一方面使得合作活动的开展有了制度保障,所有的合作行为都能够有据可循;另一方面也有效避免了合作过程中出现的责任模糊现象,确保双方的利益都能够得到保护。
(二)教学安排方面的合作。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两校的联合培养机制主要是通过教学行为来推进的。中医大教务处根据中医学长学制的培养目标制定了培养计划,对学生在交大的两年课程设置作出了更加详细的划分,突出了通识教育的目的。同时,中医大还在交大开设了一些中医基础课程,让学生在大学的前两年学习数理化生以及人文课程的同时也能够尽早接触专业知识,加强学生的中医意识启蒙培养。
(三)学生管理方面的合作。根据两校的合作合同规定,新生由中医大录取并负责学籍管理,新生入学后单独编班纳入交大统一管理,中医大派专职辅导员驻交大协助学生的管理工作。若有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或因成绩不合格等需作出学籍处理的由中医大按照本校学生手册执行,交大提供协助。
二、上海中医药大学七年制联合培养模式分析
一、中医文化在医学院校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问题
(一)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较弱
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大部分医学院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授与教育,导致学生的传统文化功底较浅,学习古代文化知识难度较大,造成学生兴趣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二)医学院校课程结构不完善
经过调查、了解,目前国内的不少医学院校中,没有开设与中医文化有关的课程的院校占很大一部分,而且像《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古代哲学》等与人文素养、教育有关的课程,在医学院校开设是很有必要的。
(三)中医研究出现“西化”现象
根据《中医内科学》症状学内容,结合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共筛选129项症状、体征信息作为调查条目,由神经内科和心内科的临床医生、研究生经过统一培训后,采集四诊信息并如实填写调查表。
数据预处理和统计方法使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运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对各个症状、体征出现的频次、频率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排序,并筛选出现频率>5%的症状进行系统聚类,考虑到变量比较分散,聚类方法选择最远距离法(Furthestneigh-bor),距离测度方法选择积矩相关(Pearsoncorre1ation)。聚类后对包含症状、特征信息比较多的类别进行因子分析(经检验KMO值>0.5,才做因子分析),并根据特征根>1的情况提取出公因子。将提取出的公因子再次进行聚类分析,并根据临床专业知识进行解释。
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体征频数分析首先对129项症状、体征变量进行预处理,原则是据专业知识对表达相同含义的指标进行合并,如失眠和多梦合并为新症状失眠多梦,合并后的症状、体征共有86项目。频率分析结果显示773例患者出现的总频次例次,四诊指标出现频率>5%的共有55个。
中医证候(症状、体征)主因子的第一次聚类分析因“眩晕、头痛”是高血压病病名诊断层面上的症状描述,可见于各个中医证型的高血压病中,故根据专业知识剔除这两个症状,对剩余53个症状、体征等四诊信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笔者尝试聚为3~6类,由于3类过于集中,而聚6类四诊指标又比较分散,最后根据专业意见,认为聚为4类比较符合实际,根据聚类的主症进行中医辨证,聚类后第1类可以辨证为肝阳上亢型,第2类辨证为血瘀型,第3类辨证为气虚型,但第4类包含变量过多,因此考虑对其做探索性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见表1。2.3对聚类结果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将表1中第4类包含的所有指标作探索性因子分析,迭代25次得到因子负荷矩阵。经KMO值为0.63,Bartlett’s检验P<0.001,满足因子分析要求。提取特征根>1.0的公因子共11个,累积贡献率为53.05%。因子分析并经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因子包含的主症及载荷系数(≥0.5)表达的四诊指标。.4中医证候(症状、体征)主因子的第2次聚类分析对11个主因子进行标准化变换(Z-scores),计算因子得分,根据各症状的因子得分再次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最后根据专业判断,聚为2类比较符合实际,取每个公因子中载荷系数>0.5的症状作为该因子的症状指标,最后根据聚类出的主症进行中医辨证。见表2。本次调查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最终可以辨证为:肝阳上亢证、血瘀证、气虚证、肾虚、脾虚痰阻5型。
讨论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
1.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实施中医药攀登工程。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将发展中医事业纳入整个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当中,逐步健全和完善中医医疗、教育、科研、管理体系和市、乡镇、村(社区)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2.高度重视农村中医工作,扶持农村中医事业,将农村中医事业纳入初级卫生保健发展规划。全市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有中医科室和中医管理科,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有1名能中会西的执业医生。
3.增加财政投入,为中医药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中医事业费要实行预算单列,并达到或高于卫生事业费的10%,其增长比例应高于卫生事业费的增长比例。同时,市财政、乡镇财政每年还应分别安排不少于0.2元/人、0.1元/人的中医专项经费,用于扶持中医医疗、教育、科研的重点建设项目。
4.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制定中医药服务给付政策。在确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服务机构时,把符合条件的具有中医医疗的医疗机构纳入定点范围。为鼓励参保人员使用中药饮片治疗,计算中药饮片报销基数时上浮30%。
5.重视和关心市中医院建设,突出市中医院在全市中医工作中的龙头地位。对中医院基本建设立项要优先安排,并享受城市公益事业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
己确定以“治末病”为指导思想的中医护理培训目标内容
(1)参训人员需掌握与治未病相关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文化知识的部分内容,这些理论知识是中医护理的内涵和精髓所在,护理人员掌握相关知识,才能灵活运用,服务于临床工作,适应“治未病”发展的需要。(2)参训人员需掌握中医体质辨识相关知识,包括中医九大体质分类与特征、判定方法和标准,以及各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与九大体质的关系,通过培训具备一定的健康评估和中医体质辨识能力。(3)参训人员需掌握医患关系沟通技巧,熟悉医院健康管理理念及流程,了解医院营销策略。“以人为本”是中医“治未病”的精髓所在,要体现人性化的温馨护理,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健康管理流程,掌握医患沟通方法,使临床工作顺利进行。(4)参训人员需掌握中医特色基本操作技术,包括针刺、艾灸、推拿、拔罐、刮痧、贴药法、敷药法、坐药法、中药熏洗法、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离子导入法、中药超声雾化疗法、中药穴位注射疗法等,这些中医特色基本操作技术适用范围广,具有中医简、便、廉的特点,是中医专科特色护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治未病”工作开展的主要方法。(5)参训人员需掌握辨体施护,健康指导的具体方法,以中医九大体质分类为基础,掌握不同体质适合运动的方式、强度、起居及饮食宜忌、情志调摄、食疗、药膳种类和烹饪方式。并具备对各专科病员进行健康宣教及开展中医特色护理的能力,籽‘治未病’,理念融入专科临床护理工作中。
确定以“治末病”为指导思想的中医护理培训形式
各临床科室成立中医“治未病”小组,选派1—2名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热爱中医护理的护士,以业余半脱产的方式参加治未病中心开展的治未病专项护理培训,培训方式包括专题讲座、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示范操作、案例分析、分组竞赛等。
专题讲座
以中医九大体质为总纲,强化与“治未病”相关的中医药基础知识。每次讲座预先发放讲座PPT,并将讲座过程全程录像,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引入教学,以提高学生对中医护理知识的主动学习热情,结合讲授重点针对性的进行提问,促使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