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中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的可能性,并提出了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农村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整合,实行“3+1”模式,实施绿色证书制度等具体的渗透途径和方法以及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内容;渗透
义务教育阶段有没有必要、可不可以渗透职业教育内容?虽然教育综合改革10年的经验已经充分证实了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职业教育法也有相应的规定,然而要真正实行起来,恐怕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还需要我们提高熟悉,加强对渗透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还需要我们对渗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就此谈几点个人看法。
渗透的必要性
(一)义务教育的薄弱性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滞后性的现实情况对义务教育阶段渗进职业教育内容提出了要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义务教育还相当薄弱。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但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义务教育,非凡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大量学生不能完成义务教育,要害在于辍学和流失的问题不能彻底解决,这既降低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又囤积下成批的低素质人口,甚至成为不断产生新文盲的重要原因。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同期城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相当于高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截至2001年,我国尚有522个县未实现“普九”,覆盖全国总人口10%左右的地区。
关键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教育中国论文学术论文
摘要:澳大利亚是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以高中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培训受到了职教界的关注。本文介绍了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的最新概况,分析了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特点,总结了此种教育体制对我国的启示,对我国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高辍学率,澳大利亚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普通高中实行职业教育培训,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全国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总人数的30%。本文介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的最新概况,以期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有所启示。
一、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最新概况
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包括为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及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自从1997年以来,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2004年全国有211885名11、12年级的高中学生参加了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培训,占所有高中学生人数的50%左右,是1996年参加此培训人数的4倍。
摘要]发展新型工业化是我国提升工业化水平的必然选择,发展新型工业化与发展职业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新型工业化也为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以满足快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职业教育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是新世纪我国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克服国内外种种困难和挑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03年GDP达到1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第二、三产业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各种数字反映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但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我们还没有完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从产品看,存在着总量大人均小、产量多档次低的矛盾。从工业内部看,存在结构不合理、工业技术水平落后、能源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地区产业结构特色不明显等。从城市化水平分析,我国迄今仍有6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劳动力转向工业部门的速度缓慢等。
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西方发达国家经过200多年的不断积累,达到目前较高的工业化水平,但他们走的是一条消耗大、重污染、综合成本很高的道路,而对于人口基数非常大,现代化水平较低的中国,路该怎样走,摆在了我们面前。十六大报告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新旧行业更新的速度,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在总结世界各国推进工业化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性决策。
由此可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回顾中国几千年人口发展、资源变化、环境变迁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和负担,资源消耗总量也在不断增加,使得已经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因此,我国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绝不能再走大多数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要抛弃老路,利用教育的支撑,依靠科技进步,寻求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
计算机是一门新兴科学,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这是信息化时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中等职业教育院校,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大部分都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这就对我们的计算机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有效教学,这是新形势下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不是简单地看学生获取了多少知识,不是单纯地看结果,而是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即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追求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提高。那么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怎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呢?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思想,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现总结出以下几点见解。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情感教育,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与教师建立了和谐友好的关系,对教师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才能愿意听从教师的教诲,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虽然中职生已经能够做到思想独立,有一定的控制力,但是他们对于某一学科的态度还是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科任教师的影响。如果师生关系和谐融洽,那么自然可以激起学生对学科积极的学习情感;否则,学生就会将消极的情感带到学习中,滋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必须要注重师生关系的维护,努力构建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师、信任教师,从情感上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诲。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与学习需求,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平等意识。教师要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不是教师的附属,而是与教师平等的学习主体。这样当学生感受到自己与教师的平等身份时,自然会减轻心理负担,会意识到教师就是自己的合作伙伴,是自己的朋友,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对学生多肯定、多表扬。教师要引导学生消除心理上的畏惧感、羞涩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上机实践,敢于发表新见解。对于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哪怕很小,也要予以肯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出错了,要婉转地指出,引导其改正,鼓励其再接再厉,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以往那种对立而紧张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师、从情感上亲近教师,进而能够将这种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计算机学科的学习上来。有了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就迈出了有效教学坚实的第一步。
二、转变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有效的计算机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展现个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机械式的理论灌输,实施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积极的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而不再是机械的理论记忆,从而可以真正地经历知识的梳理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一门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科技社会的需求,成为应用型人才。
如在学习Photoshop图片处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我们需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式的讲述,而采用边讲解、边练习、边实践的教学模式,可以从学生所喜爱的电视剧、电影的宣传海报以及学生所喜爱的各类杂志封面等素材入手。这样,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借助操作平台,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之后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亲自上机练习所学内容。这样不仅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机械的理论灌输式教学,而是利用操作实践让学生真正地实现了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发挥个性,展开想象,以宣传学校为主题来进行宣传画的设计,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效果。这样的环节从内容上来说,贴近学生的实际,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与热爱,而且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设计极具开放性,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这正是加强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契机。实践证明,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符合计算机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全面掌握。
职业教育是由多元价值主体参与的教育活动,其价值取向比普通教育更为复杂一些。为了使分析讨论精简扼要,我们就以社会、企业、学校、个人四个方面的需求作为探讨的重点。
一、社会的价值取向
职业教育处于社会经济系统和教育系统的交联部位,也就是在文化体系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交界处。因此它对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引起的环境变化等较之普通教育更为敏感。它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深远影响,诸如“读书不必种田,种田无须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另一方面也有力地冲击文化体系的深层结构,使其内核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综观近几十年世界各国教育的改革,经济上的需求往往成为教育改革的原动力。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是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则是经济改革和发展给职业教育不断地注入动力和活力,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促使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调整内部结构,并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运行机制。
然而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发生的摩擦也使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趋于突出和明显。
诸如,国营大、中型企业不景气,农业基础地位不稳,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流动……,这些问题都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城市的企校联合办学出现波折,农村职校农类专业滑波等都是体制转轨中出现的新问题。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得到社会改革系统工程的支持和推动,另一方面也受到它的制约。职业教育在改革大潮中的社会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动态变化。虽然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经济建设正在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但在具体贯彻、落实这一战略方针时,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在选择正确合理的社会价值取向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和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