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金支付管理

资金支付管理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资金支付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资金支付管理

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财政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利于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降低财政性资金的运行成本,强化预算执行力度,提高资金运行的透明度。本文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管理的方式,以保证财政性资金的安全性。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管理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指政府将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的一项国库资金管理制度。它改变了现行的财政性资金层层拨付的程序,由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在指定银行开设国库集中支付专户,将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存入国库集中支付专户,预算单位在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提出申请,经财政部门的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将资金直接从集中支付专户拨付给收款人。

一、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意义

(一)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运行成本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前,财政性资金分散在各预算单位账户,在各预算单位形成大量的财政性资金沉淀,并在银行低息存储,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而财政部门在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缺少资金,资金调度困难,只好向银行高息借贷,加大了财政性资金的运行成本。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各预算单位形成的财政性资金结余体现为用款计划指标结余,而实际资金结余仍在国库或国库集中支付专户中,财政部门可以灵活调度资金,使资金使用效益大大提高了,从而降低财政性资金的运行成本。

点击阅读全文

财政国库非税收入资金支付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区级非税收入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参照《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行方案》(咸政办发[]139号)、《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咸财国库[]582号)、《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非税收入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咸财国库[]584号),依照《市区区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行方案》(咸秦政办发[]110号)、《市区区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我区非税收入资金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区级预算单位非税收入(专指纳入预算外财政专户管理部分)资金的收入、支付与管理。

第三条非税收入资金专户是区财政局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非税收入资金专用存款账户,用于记录、核算非税收入资金的收入和支出。非税收入资金专户收入未纳入预算管理部分按预算外科目进行明细核算;支出按预算单位设置分类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反映非税收入资金的支出活动。

第四条区财政局负责管理非税收入资金财政专户。非税收入资金专户开户银行负责办理专户的收入、支出的核算及与银行的支付清算。银行根据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非税收入资金的支付业务。

非税收入资金专户只能用于核算非税收入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活动。财政预算资金不得违反规定进入非税收入资金专户。

第五条非税收入资金支付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

点击阅读全文

国库集中支付对财政资金管理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市场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财政体系已经进行了不断创新与完善,对多个领域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国库集中支付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财政管理方式,对传统的“逐层拨付”进行了完善,使财政管理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的特点。基于此,本文就国库集中支付对财政资金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财政资金管理;影响

引言

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在不断探索中积累的经验,也是一条有效的资金管理道路,将原有的财政资金层层下拨转变为了由国家统一通过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支付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换言之,就是先将所有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中,对于有需要的部门和单位,可以从单一账户中直接进行拨款,从源头上加强了对资金的把控,避免层层划拨时出现的挪用公款、暗箱操作等情况,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得到了保障,也可对资金用途进行无死角监控。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家社会资金依然是财政资金管理的主导,在全面推行了国库集中支付之后,可显著降低财政资金的风险,保证了支付系统的安全性,预算收支准确性大大提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可避免地会对财政资金管理造成影响,要深入进行分析。

一、国库集中支付应用于财政资金管理的积极影响

(一)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

点击阅读全文

财政国库管理改革工作方案

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县级财政改革,从制度上、源头上加强财政收支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真正从机制上堵塞漏洞,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迫切需要对现行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人行西安分行《关于省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行方案的通知》(陕政办发[]102号)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宝政办发[]109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试行方案。

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县按照中省市财政部门要求,在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先后推行了工资统发、政府采购、会计集中核算、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对规范财政收支行为,提高预算执行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县在财政国库管理方面还有一些差距,为了进一步推进科学理财、依法理财,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规范财政收支行为,加强财政管理监督,进一步推进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规范资金运作程序,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迫切需要建立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遵循中省市改革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逐步实现财政资金集中统一管理、资金直达、过程透明、规范使用、提高效益的目标,更好地发挥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能作用。

基本原则:

点击阅读全文

财政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1994年我国开始新的预算体制改革以来,初步建立了转移支付和分税制财政体制,迈出了向公共财政转变的第一步。2001年3月16日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合颁布《关于印发<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及其附件—《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之后财政部和全国各地方财政部门加紧进行了国库改革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国库体系改革的总方向是从现行的高度分散化的模式转向相对集中性的模式,其实质是实现核心的财政管理功能的集中化。而关于国库改革的理论探讨却一直显得相对薄弱,且缺乏清晰的宏观框架,本文将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做些探讨。

一、分散化公共财政下的国库体系

中国传统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特征是:一个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加上一个高度分散化的财政管理框架。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财政改革的重心一直集中在财政体制方面,到90年代中期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后,财政体制的集权化程度已经大为降低了,但是高度分散的财政管理框架却没有改观。财政管理框架的分散化集中体现在国库功能的分散化方面,这种分散式支付制度,是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将预算确定的各部门和各单位年度支出总额按期拨付到各部门或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由其自主使用。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支出过程脱离财政监督。预算资金一旦拨付给了部门和单位,就脱离了财政监督,资金使用缺乏事前监督,财政部门只能依赖各支出部门的财务报告进行事后审查监督,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支出过程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各种挤占、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无法控制,财政资金入库时间延滞,大量资金经常滞留在预算单位,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特别是建设项目资金,经过层层截留、挤占、挪用,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的资金往往少而又少,容易出现“豆腐渣工程”现象。

二是资金分散支付和存储,使用效率不高。由于各单位资金都有个逐渐支付的过程,在预算资金按期拨付,由各单位分散保存的情况下,必然会使大量财政资金分散在各单位形成沉淀,而财政部门为应付短期资金需要,有时不得不向银行借款或发行短期公债,从而大大增加财政利息负担。

三是财政资金运行的信息反映滞后。因为财政资金大量分散于各单位、各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账户,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无法全面了解整个财政资金的运行过程,导致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不利于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和全面监督;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准确依据。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