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自主管理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推进创新步伐,以创新促发展,实施科技兴公司战略,充分调动和发挥全员开展“三大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根据上级科技管理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章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第二条公司设立“科技管理委员会”,下设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管理机构设置如下:
1、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
主任:公司
1、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自有人类社会就有社会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继承和积淀了深厚的民族传统,又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不停地内化更新、外向传导,从而促进整个人类文化向前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是作为一种社区文化而存在的。它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它也必然以社会文化为背景,折射和反映出主体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性和时代性,同时又具有区别于主体文化系统内其他子系统亚文化的个性特征,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停地吸收、批判、创造、辐射,促进社会主体文化的发展。
大学校园是一个以教育为主要社会职能的社区,活动于其中的人群是大学生、教师和干部。他们的活动方式一是课堂内实验室内的教学、科研活动,二是课堂外的学术交流、社团活动、公益劳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闲暇娱乐等活动,因此这里既是一个教育环境。
高等教育活动使生活于校园的人群有着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别的共同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理以及思想观念。“一种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价值体系”(1)“校园文化的形成引导生活在校园内的每一个人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且在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完成每个人价值观的实现”。(2)但校园文化环境不是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社会文化大环境息息相通,必然受社会主体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2、大学校园文化现状
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干部培训事情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如:了解的同一问题,尤其是在各方面事情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怎样充实了解培训在干步队伍建设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防备和克服干部培训可有可无的头脑;事情的定位问题,怎样把握干部这一特定群体的总体特性以及各种培训工具的不同特点,切实提高干部培训事情的针对性;机制的创新问题,怎样开辟视野,理顺干系,整合股源,优化载体,真正形成大教诲、大培训的事情格式;要领的完善问题,怎样经过理论与理论的无机联合和当代讲授手段、办理步伐的有用运用,完成服从、效益的最大化。为此,从县科级干部培训事情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必需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新的打破。
一、与时俱进,创先争优,更新培训理念
做好新时期的干部培训事情,必需在头脑、内容、方法、制度、机制等各方面临峙创新,只要对峙不停深化改革,开辟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调,才能使干部培训事情满盈生机和活力。重要的,是头脑理念创新。要树立人才资本看法,从战略高度充实了解加速生长,要害在党,要害在人,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干部作为人才步队的主干,教诲培训更是一项重要的资本投入;要树立党管人才的看法,真正把干部培训事情置于各级党组织和向导干部的高度器重之下,完成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要树立素质教诲看法,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突出强化本领的造就,始终对峙把学习力、创造力的提升作为培训的重要任务;要树立终身教诲看法,把学习作为终身任务,完成学习事情化、事情学习化,创建干部不停演进的知识体系。
二、创先争优就要放开搞活,创新培训机制
干部培训事情存在调训难、培训难、提高难的被动局面,要害在于干部培训运行机制不畅,必需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先辈性,渐渐创建一套“当局调控、行业引导、单元自主、个人志愿”的开放式大培训形式。
在目标上,做到理论学习、党性锻炼双丰收,在拓展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取得组织纪律、学习态度、作风变化等方面的明显变化。
2011年,作为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安全生产工作都严格按照局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行业中心工作,认真落实年度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了企业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协会工作。在工作中,本人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创新实践,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科学性,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化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按照局干部理论学习制度要求,我能坚持把学习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加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积极参加中心组、局的各类学习培训、廉政教育和读书活动,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局的统筹安排下,能坚持认真读书看报,博览群书,做好学习笔记和培训记录,认真撰写学习理论文章、心得体会以及业务工作论文。通过理论学习,增强了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增强了贯彻执行党组决策部署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了用理论指导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二、开拓创新,理清工作思路。办公室作为局的综合协调部门,工作服务对象既对领导又对科室,还直接接触干部职工。为此,我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牢固树立创新观念,强化奉献意识、参谋意识、勤政意识、窗口意识和进取意识,不断创新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和安全生产工作思路。
一是抓调研,提供决策参考。调查研究是为领导提供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我坚持不定期深入基层或通过电话办法,积极主动地把调查研究工作做在前面,切实掌握涉及单位发展的问题及制约事业发展的因素,与领导“同频共振”,增强参政议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领导出谋划策、拾遗补缺。2011年以来,先后参加了两次5个网点的现场会,4次安全生产季度考核检查,到挂钩的县局调研8次以上,并根据调研得到的一手情况,分别形成了工作小结、总结、交流论文,提出了包括网络协会制度在内的各项内管制度方案30多条,切实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2011年撰写的《中餐与西餐中式的遐想》,被国家局网站推荐评为行业外的全国优秀管理论文一等奖。2011年,共起草各类信息37期,简报10期,协会动态12期,上报区局工作小结9期,全年在各类报刊杂志和行业互联网站发表各类新闻、信息、论文等29篇,领导讲话、汇报等材料40多件,全年开展了专题学习报告会12场,培训教育20次,外出考察学习1次,参加各类基层调研活动10余次,干部职工参加会议和活动的出勤率明显提高。按照分工,我认真要求各网点加强信息建设,紧紧抓住局的工作热点,拓宽信息覆盖面,掌握行业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及对局有指导意义的典型,及时编发信息进行反馈。
二是抓督查,推进工作落实。督查是检验局各项决策能否落实的关键环节,我坚持结合工作实际,拓宽领域,突出重点,采取专门督查与分别督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局下达的文件、会议决定、局的重大事项以及领导临时安排的工作任务进行有效的督查,保证政令畅通。根据督办的时限和质量要求,通过询问、调研、打电话、开部门负责人协调会等形式,提高了督查质量,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三是抓服务,树立工作新形象。我坚持从小事做起,从大事着眼,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第一,围绕中心,为领导服务突出超前性。牢固树立为领导服务的超前意识,全面把握领导的思想脉搏,正确贯彻领导的意图,当好参谋和助手。如今年为配合做好企业文化等10个课题现场会工作,我深入各网点,通过座谈、走访等办法,开展了专题调研,经过对企业文化和网建发展现状的认真分析,在11月2日中心组学习座谈会上提出了“全员工作日记制度”和“外出参观考察汇报交流制度”等10条合理化建议,和电视台一起策划、撰稿、制作了“至诚至信,追求更好,服务他人,快乐自己”专题片1部,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网络建设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第二,搞好配合,为科室服务突出主动性。对各科室进行有效服务,变部门行为为局整体行为,形成合力,提高整体工作水平。第三,为群众服务突出积极性。认真接待员工、外来人员和零售户来电来访,对员工、外来人员询问事项以及零售户反映的问题及时办理,或者交相关部门和人员归口处理,使每次反映的问题都能得到圆满答复。如:车库小二楼、住宅楼暖气、职工食堂上下水道跑水问题,零售户反映的电话号码更换问题等都及时予以解决。
行政管理论文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在本世纪末有限的几年中,如何有效地推进改革进程,关系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绩效评价,也是下一步改革的焦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政府推动的企业制度创新.这种改革方式日益显现政府推动、企业消极等待的特征:一方面,各级政府及有关经济部门经常惯用行政手段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面对各种不可回避的矛盾产生观望、等待心理,对政府的依赖度增强.这种政企难解难分状况的持续只能使国有企业改革离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的目标越来越远.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际出发,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要求,明确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与企业的职责,即明确政府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国有企业应承担哪些责任、剥离哪些不该由企业承担的职责,涉及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方式的路径选择.对国有企业改革能否在本世纪末实现预期目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改革的实践表明: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使其成为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必须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式进行改革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目前出现的企业依赖政府现象值得注意近几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毋庸讳言,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已显露出诸多问题,面临许多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无一不强化了企业对政府解困的依赖:
一是国有企业亏损面继续扩大,1996年,国有企业亏损面已达44%以上,就是状况一直较好的广东省,国有企业亏损面也已由1995年的20%增加到40%。大面积的亏损导致许多企业停产、停薪.目前,因发不出工资涉及到的困难职工已有1500多万.占职工总数的10%,其中880多万职工已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二是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资产负债率即负债与企业资产之比.在西方,一般认为企业资产负债率不应超过50%,否则会使企业的潜在投资人对其投资与债权安全性产生疑虑而裹足不前.50%的资产负债率也被认为是衡量企业是否过度负债的警戒线。根据我国学者的计算,若将固有企业列支于成本的利息与税后利润除以国有总资产(利息+税后利润/国有总资产)计算所得的资产盈利率估计不超过6%.而银行平均贷款利率为12%,国有企业平均资产盈利仅是银行平均贷款利率的1/2.由此,我们一方面可以局部透视银行呆帐损失与贷款坏帐的成因,另一方面可以认为,在目前条件下,只有把国有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降低到50%以下,整个国有资产才能盈亏相抵,否则负债率越高,固有企业亏损越多。这是就平均水平而言,实际上影响不同产业、同一产业的不同国有企业负债率水平的因素很多,存在很大差异。由于企业的亏损面扩大,国有企业的负债率有继续攀升的势头,其中的不良债务比例还可能继续增大。
就大面积亏损的成因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国有企业初临市场竞争尚缺乏足够的适应性有关,但更主要还在于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一直没有硬起来,只能负盈''''不能负亏,盈利了企业所得不多,亏损了由政府兜着.致使亏损额与亏损面不断扩大。当企业亏损额上升、亏损面扩大到危及简单再生产甚至工人工资都开不出的时候,不是考虑如何"练好内功,,扭亏为盈,而是要求国家财政"输血"支持企业扭亏为盈,甚至由政府担保贷款给工人发工资。那么,国家财政是否具有帮助国有企业扭亏为盈的支撑能力呢?从1978年到1994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已由31.2%降低到11.8%,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00年有可能降低到8~9%.由于政府财政力量被削弱,1994年预算内投资仅占全社会投资的7.32%靠财政投入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帮助企业扭亏为盈是不现实的。
就高额、过度负债的成因看,虽然国有企业债务的形成存在着与体制沿革相关的历史的原因,但主要与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软化有关。因为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企业是国家的,银行也是国家的〈在银行没有商业化之前,不过是国家财政的出纳机构〉,企业的资本,银行的资本,说到底都是国有资本。国有企业行为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敢于负债、乐于负债。贷款既可以用于生产经营,也可以用于福利、甚至发工资、发奖金及公款消费。对于许多固有企业来说,可能从借款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要形成呆帐、死帐、坏帐。当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甚至银行与银行之间被拖进打不开的债务链不能自拔以后,许多固有企业试图依赖于政府的帮助赖掉(冲销)死帐、呆帐和坏帐,从而卸去债务包袱。这种要求当然有其合理的成分(我们后面再做分析),但依靠政府减免债务.完全用"抹帐"的办法来解决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背负巨额债务负担的国有企业又转而去依赖国有商业银行,希望银行帮助卸掉债务包袱。由于到目前为止国有商业银行是以整个国有财产作担保,以国家财政为后盾的,所以对国有银行的依赖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对政府的依赖。那么国有商业银行能否支撑国有企业的"赖债"呢?到1995年末,居民储蓄金额已达29,700亿元。这近3万亿的居民储蓄足以买下全部经营性国有资产,银行已成了最大的"杨白劳"。银行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年利率是12.06%,而一年期存款利率已高达10.98%,三年、五年期则更高。银行只能在1%左右的利率差中谋求利润.还要开支业务及各种费用支出,稍一松手就会出现亏损。如果银行不良债权增多,贷出的很多是坏帐、死帐、呆帐,就无法支付储户存款,一旦发生储户挤兑银行,后果不堪设想。另据有关资料,国有银行自有资金与各项存款余额的比率已从1979年的31.9%下降到1995年初的7.02%.负债比例过寓,风险增大。按照国际公认的"巴塞尔协定",即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小于8%的标准,我国国有银行的负债率也已超过了安全警戒线。依赖固有银行减轻债务负担已是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