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综合实践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模式
(一)学科延伸式
学科延伸式是指以学科为基点,延伸开去,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运用于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模式。在这一模式中,课程内容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但还是相对侧重于某个学科,例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等。这一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显然与一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标准定义不符,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各门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难将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一般的综合实践活动截然分开。很多时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选题就直接来源于学科内容的启发,由此拓展延伸开去,就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专题。
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加大整个课程体系综合的力度,加深研究性学习的深度,而且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等。特别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当所学习知识的分化程度不断提高,学科的知识体系越来越严密,知识难度越来越大的时候,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就越来越侧重于某个学科,学科延伸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就越来越多地被使用。
(二)改造整合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但它的出现也并不是毫无基础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就设计和实施了活动课程,中小学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的规定,开设了班团队活动、晨会(夕会)、科技文体活动、体育锻炼、校传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六大类活动课,在教育实践层面,探索出实施活动课的一系列操作策略。很多学校在这些方面都很有基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系列。如果把这些优良的传统丢掉实在太可惜,于是一部分学校在原有开设活动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与要求,重点突出活动目标的综合化,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性、活动的开放性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等,将原先的班团队活动、传统节日活动加以改造和有机整合,将其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之中,起到良好的效果。这一课程实施模式也说明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另起炉灶,每个学校都必须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在充分发挥学校的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是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一步推动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统筹部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依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及省教育厅浙教基[20*]209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出以下具体意见:
一、正确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与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包括四大内容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它还包括大量的非指定性内容领域,如班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从专家研究和各地实践情况中反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点,超越了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围绕“探索自然、了解社会、发展自我”的主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它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中小学课程结构,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政策与制度的创新。这些都应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
二、必须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可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我们应如何在课程实施中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呢?我们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能力进行理解后,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能力的结构要素,并进而提出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能力的四种方法。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能力;结构要素;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我们应如何在课程实施中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呢?这个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一、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能力的价值
(一)时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冲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过去从小学、中学所学到的知识几乎是一生通用的,而在当前这急剧变化的时代,只有全面地从社会的各个领域去获取信息,尽快获得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的能力,才能应付来自时代的挑战。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仅仅依赖学校里教师传授的知识,单靠书本上的一些现成的结论,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让学生获取一堆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会学习。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包括加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认知,秉承常态化教学理念,营造教学氛围;构建综合实践教学移动信息化平台,实施过程化教学管理;基于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等。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中小学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1]。因此,在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与设计出教育性和趣味性兼具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文立足课程常态化角度,从加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认知,秉承常态化教学理念,营造教学氛围;构建综合实践教学移动信息化平台,实施过程化教学管理;基于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依托本校教育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增添本校特色;全科总结,开放性评价学生表现五个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策略进行了阐述。
一、加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认知,秉承常态化
教学理念,营造教学氛围教学认知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对于教师教学行为具有强化说明的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目标,就要加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认知,秉承常态化教学理念,营造教学氛围,将常态化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落实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例如,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展内务整理活动课,能够让学生在整理内务,营造干净舒爽的宿舍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严谨细致的生活作风,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进而从生活习惯到公共担当,从个人意识到团队精神等各方面都获得良好发展。首先,教师要以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非认知特点为基础,根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和技能开展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寝室是学生基本素质集中体现的场所,也是校园文化的窗口,故教师要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制定整理内务的标准,让学生遵照执行,其中的具体项目包括洗漱用具摆放;鞋子和箱子的摆放;湿衣服、鞋袜的晾晒;床上物品的摆放;等等。其次,在宿舍卫生和内务整理环节,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保持寝室卫生、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重要性,并将认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获得关于自我生活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寝室内务整理意义进行总结,促使学生自觉养成爱清洁、讲卫生、坚持整理好内务的良好习惯,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深化。
二、构建综合实践教学移动信息化平台,实施过程化教学管理
摘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一类新型课程,为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上必须坚持校本化原则。本文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必要性出发,就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校本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型课程。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新的课程体系,并将此类课程的宗旨定位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表明,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国际教育改革前沿是保持同步的。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是新的教育教学观、课程观在课程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这类新课程开发,对于有效改善中小学课程结构,丰富课程类型,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观、课程观的更新将发挥独特作用。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校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在符合国家核心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学校的某些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
(一)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有利于解决“课程悬缺、候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