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调查与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带着使命学习,体会“路线”描绘的农村美好图景;带着思想学习,体会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的保障作用;带着问题学习,体会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发展的阻碍;带着工作学习,体会农廉工作在农村工作中的重要性;带着感情学习,体会解决“三农”工作的必要性;进行讲述。其中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一届“三中全会”都担当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新使命就是勾勒了我党农村工作的路线图、国的改革事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艰难探索、“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整个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党中央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决策,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既是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最好纪念,也是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更是以人为本、亲民爱民的表现等,具体材料详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战略思想,也充分证明了我们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30年前,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充分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30年间,10个“一号文件”清楚记载了我们党领导农民群众改革实践的历史轨迹。“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政策措施,给亿万农民带来实惠,不断续写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篇章。
追昔抚今30年大跨越、大变革、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不仅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也为整个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从30年前农村改革揭开序幕,到30年后继续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偶然的巧合昭示着历史的必然。
1、带着使命学习,体会“路线”描绘的农村美好图景
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一届“三中全会”都担当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新使命就是勾勒了我党农村工作的路线图。全会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提出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即“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3大部署,即强调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这3个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和部署,既切中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有力应对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勾勒了一幅切实可行、富有可操作性的“路线图”。
2、带着思想学习,体会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的保障作用
30年前,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历史性抉择。从此,中国的改革事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艰难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随后,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订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一次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的重要会议,对于开创我国农村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继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后,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以此为起点,经济体制改革踏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征程。党的十七大对未来5年和更长时期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经过30年的不断探索,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已进入依靠制度创新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围绕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对农村制度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并作出全面安排,必将从根本上优化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环境,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3、带着问题学习,体会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发展的阻碍
“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所谓的“城乡二元结构”,简单的来说就是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不仅剥夺了农村居民应享的公民权利,而且阻碍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导致了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以晋中为例,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城乡收入差距拉大,2004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69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49元,城乡居民收入相差3994元,农村居民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的42%,城乡收入之比为2.4:1;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8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07元,城乡居民收入相差6655元,农村居民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的39%,城乡收入之比也扩大到2.6:1。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看,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4789.8元,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多2803.6元,城乡居民消费之比为2.4:1;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160.6元,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多4518.3元,城乡居民消费之比为2.7:1。从收入和消费情况看,城乡居民之间比例为2.5:1左右。其结果是城镇居民收支结余要比农村居民多,如2007年城镇居民收支结余为3701.4元,而农村居民为1564.4元,结余差为2137元,比2004年结余差989.7元,扩大了1.16倍。城乡居民由于收入的差距明显,使得城镇居民的积累大大高于农村,消费弹性也明显高于农村。因此,只有可以自由迁徙、自由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产权明晰的土地,才能与资本结合,进行生产活动。城乡二元结构把农村居民束缚在集体土地上,极大地阻碍了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使农村大量土地、劳动力处于市场之外,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基于对“三农”问题的准确把握,这次全会深刻提出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措施:“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根据这一指导方针,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对8亿农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表明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更加重视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既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随着一项项极有含金量的措施的陆续出台,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崭新格局将不再遥远。相信在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如果成功破除,8亿农民将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中国也将驶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4、带着工作学习,体会农廉工作在农村工作中的重要性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全会提出,“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整个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市正积极构建“农廉五大工程”,以“基础工程”促进农廉工作实现农村基层全覆盖,以“维稳工程”促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解决,以“民生工程”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制度工程”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提供刚性保证,以“素质工程”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廉政意识,通过“五大工程”进一步巩固、发展和提升了农廉工作水平,取得了新进展。但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在一些方面缺乏政策与法治的有效支持,出现政策与现实脱节,法规与政策脱节,对以利或势等不正当利益竞选村两委会的问题难以界定。近期在全国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强调,要切实增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抓好反腐倡廉各项工作,重点加强对执行党的政策的检查;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当前要重点抓好“五个一批”工作。即:坚决查处一批腐败案件、严厉整治一批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重点解决一批领导干部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台一批反腐倡廉制度规定、推进一批改革措施。
5、带着感情学习,体会解决“三农”工作的必要性
全会提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报告中对“三农”问题提出的三个“最需要”,不仅指出了我国现阶段“三农”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而且也显示了“三农”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彰显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让老百姓看到了建设新农村的希望。
虽然说30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三农”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基础还十分薄弱,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与工业相比,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十分有限,增长速度小,增长空间小,增长规模小。农村的整个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十分滞后,而且发展的区域也极不平衡,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农村的生产力还相当落后,虽然摆脱了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状况,但却依然是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在我国的农村居住了近8亿农民,虽然他们绝对多数摆脱了贫困,过上了温饱生活,但是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下,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特别是这些年来,农民的收入停止不前,增收渠道越来越狭窄,这些问题,已经阻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三农”不稳,国将不稳,“三农”是国家的基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蔫乎,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才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大发展,就没有国家的大发展,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生活,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小康社会。
虽然这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大力扶持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免除农业税,实行农村低保政策、养老保险、农村医疗合作等等,让最广大的老百姓享受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得以休生养息,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力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但就整体情况而言,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太多,基础薄弱,条件太差,再加上受到各种政策制度的制约,要想取得突破性发展还十分困难。因此,国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政策扶持,让老百姓看到了党中央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看到了建设新农村的希望。
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往往决定着一项事业的兴衰成败。党中央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决策,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既是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最好纪念,也是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更是以人为本、亲民爱民的表现。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抓住时机、乘势而上,扎扎实实做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新局面,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