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英语文学与文化课程群建设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课程群建设在现代课程体系中属于中观层面的实践,本研究以我校英语专业2017年以来的英语文学与文化课程群建设实践为例,讨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时俱进,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问题的有效途径,实现课程群的内在与外延发展,以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实现英语专业课程群之间的整体联动与动态平衡。
【关键词】课程群建设;英语文学与文化;人才培养
英语文学与文化课程群建设是根据我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英语文学与文化方向课程设置的重大变化而开展的一项实践性研究。在实践过程中,按照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明确英语专业的内涵、学科基础与人才培养方向,保证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地位,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结合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建设,打造科学合理高效的课程群。
一、英语文学与文化课程群建设
在“课程体系—课程群—课程”之现代课程体系中,课程群建设属于中观层面的实践,在宏观的课程体系理论与微观的具体的某一课程建设之间搭建起桥梁。而专业课程设置,把握的是微观层面,也是将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理念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我校英语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的选修课程下设四个方向:英语语言与教育、英语文学与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国别与区域研究。这四个方向分别对应学生的学业或职业发展的四大板块,具有极强的专业导向性。以英语文学与文化方向课程为例,从第1学期到第6学期,开设了英语戏剧与表演、西方文化礼仪、希腊罗马神话、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赏析、西方思想史、英美文学史、比较文学等8门选修课程,与必修的英语类专业导学、英语文学导论、英语散文选读、跨文化交际学、中国哲学与文化(英)等课程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有些课程是全新的,如中国哲学与文化(英),也有很多课程原来开设过,但新方案压缩了学分与课时,如英美文学史,原来为5学分,分两个学期开设,现在仅有2学分,需要学生选修其他相关课程,如英美文学赏析、英语戏剧与表演等才能将重点内容涵盖,为提高课程群建设质量,也非常有必要对学生的选课进行前期指导。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是一个非静态的过程,其三大关键因素大纲设计、教学资料和教学方法在建设过程中也是不断变化的。我校英语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已完成一轮教学实践,对教学大纲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以及课程相互之间的包容性与协调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审视和调整,这对今后修改本课程群的教学大纲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教材是落实新版培养方案的良好基础,单一的教材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要,我校英语专业鼓励教师筛选最优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及背景知识。尤其是开展网课教学以来,鼓励引导教师积极运用网络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并在恢复线下课堂教学之后坚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课程群的建设。
二、实践类课程对文学与文化课程群的有效支撑
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我校英语专业也利用课外阅读与研讨等实践类课程对文学与文化课程进行有效的补充。我校英语专业先后实行过两种不同的课外阅读与研讨的教学形式,一是集中每个年级的学生参加大型研讨,研讨内容每个年级有所差异。在此模式下,教师们针对性地开设过“阅读与治学:从边城走向世界”“文学经典阅读与中西经典比较”,“王笛及其《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从深层生态学探讨《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意涵”,“阅读·昆德拉”“YoungJane中的女性主义”等文学类讲座。二是吸引各个年级的学生同时参加小型的研讨,主讲老师根据自己研究的课题,以综合性大学的大学精神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学术特色为目标,补齐学生知识素养与思维养成的短板,培养本科生的基本学术认知,对学习者的理性思考能力、感性感悟能力以及语言表现能力进行全面训练。通过这些讲座,学生们对约翰·多恩的奇喻与玄学诗风、鲍勃·迪伦《狼蛛》的创意写作、钦努阿·阿契贝诗歌中的战争书写、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物化特性、德拉布尔老年书写与社会想象、利维斯英国文学批评的民族认同维度等学术经典问题和学术前沿问题有了综合性认知。这些讲座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鲍勃·迪伦研究,并发表了相关论文。从17、18级学生上交的课外阅读与研讨论文来看,讲座引发的思考在课后不断延伸,学生毕业论文中的许多观点就是课外研讨中进一步思索得来的。
三、文学与文化课程群建设的新趋势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是将2018年发布的新国标落到实处的具体指导。对于专业选修课,新指南建议完整修读某一个方向的20学分,其他方向选修14学分。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将新国标与新指南与我校英语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结合起来,我们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进行调整,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倾听师生意见,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改进,如:主要课程课时减半,则开设相应的多门选修课来弥补;文学类基础知识课程开设要循序渐进,做到科学有序;英语史、英美文学史、英国国情研究、美国国情研究等课程分别属于语言学、文学和国别与区域研究等三个选修方向,教学中要形成交叉团队,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本科生进入中高年级,对他们未来的学业或职业方向逐渐有了规划,如何引导本科生将对文学的感性感悟能力转变为理性思考能力,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进行初步的学术性研究就成为人才培养的重点。17版方案通过课外阅读与研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而英语文学理论与学术规范方面的教育起步较晚,不利于学生自主研究。为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21版方案强调各语种学生都要有世界文学的视野,全院各专业统一开设外国语言文学导论必修课程。英语专业还将原来第6学期开设的学术写作课程的一部分迁移到第3学期,开设1学分的英语学术规范方面的必修课程,为学生在大二、大三阶段的自主研究打下基础。新方案按照新指南的要求,将英语文学与文化分为“英语文学”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两个方向,“英语文学”方向下设的选修课从基础的英美文学起源、诗歌、戏剧、英语文学与影视、文学史及选读,逐步深入到英语小说研究、现当代英语文学、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方向则从中外文化比较、外事外交文化与礼仪等深入到思想史与文明互鉴、中国文学的跨文化传播、西方文学在中国的接受、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等具有专题研究性质的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的选课也不限于学分的要求,可以按照自己的未来学业或职业方向尽量多选择相关的课程。选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增加选课条件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如选择英美文学赏析课程的必须先修过英美文学史,然后赏析课程就可以直接上升到对文本的学术性分析。
四、全校性人文课程中的英语文学与文化课程建设
我校鼓励大学英语教师开设全校性选修课,鼓励教师以团队形式开展教学。以笔者参与的两门全校性人文素质课程为例,一门是与专业英语教师合作的英国文学史,一门是与大学英语教师合作的汉玉精雕——汉语诗词英译。前者从课程名称来看,专业性极强,虽然每个学期都能吸引英语专业以外文科、理工科学生来选课,但选课人数都是仅仅达到开班标准(30人及以上),从未成为热门选修课。后者虽然主攻翻译方向,专业性也非常强,但借助《中国诗词大会》与文学文化互鉴的东风,常开常盛,多次调整选课人数的上限。课程名称的选取确实对学生的选课有引导作用,笔者设想,如果将英国文学史讲授的重点进行修改,称为“英语史记——英国文学中的君主与英雄世家”,估计受欢迎的程度就会不一样,但这也要求授课老师将英国文学与历史交织的部分作为讲授的重点。英国文学史教学团队成员3人,研究方向皆为文学方向,人员相对固定,近几年未有改变。汉玉精雕团队7-9人,研究方向以文学、语言学、跨文化方向为主,因成员考取脱产博士进行过调整。两门课程都以历史时间段来划分团队成员的教学重点,但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方式有所不同,前者对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教学的交流较多,后者主要就如何将该选修课打造成金牌选修课而针对课程设计、课件制作、课堂活动以及结课方式进行过多轮协商与打磨。前者的结课考核以课程论文为主,后者的结课考核以线上作业和线下诗词表演为主。前者在2019年申报成为学校的思政课程,后者累积了丰富多样的学生作业素材,2020年被评为学校优秀课程案例。在团队教学中进行个人反思与集体反思,对于提高授课水平,打造选修课中的优秀课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有助于教师消除职业倦怠,使其职业生涯更加绚丽多彩。在团队合作中,教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衔接,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分别用课堂实际访谈与课后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自觉提高专业水平,促进了团队成员的自我发展。
五、结语
在英语专业文学与文化课程群建设的四年中,系部和专业教师主动对接院系以及学校教务部门,及时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将大学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贯彻到立德树人之中。目前英语专业文学与文化课程群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有不断改进的空间。首先是教材的选用。以英国文学史为例,先后采用过刘炳善、常耀信先生主编的教材,但学分和课时压缩之后,选用了王守仁先生主编的《英国文学选读》,因为该教材配套有爱课程网课,便于学生课后自学,教师授课时可以与网课内容相互补充,以达到最少的课时最大的容量。其次是单个课程开设之最佳时间的把握。英语文学导论选用的是杨金才先生主编的教材,包括作品导读、西方文论与文学批评。17版方案中该课程开设的学期较早,学生还未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导致授课时颇有难度。21版方案针对这个问题,将该课程的先修选修课设定为英语诗歌导读、戏剧与表演、文学与影视等,着力改善学生的前期知识结构,为理论性课程打好基础。再次就是要处理好本课程群与其他课程群之间的关系。如综合英语课程群,与本课程群有一部分交叉,各课程群中适当的交叉与重复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强化要点,触类旁通,加强对英语学科整体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袁靖宇.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9(2):6-9.
[2]郭必裕.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对比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7):114-116.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4]曾勇.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自觉[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2(5):10-13.
[5]陆冠楠.慕课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科技资讯,2019(22):162,164.
[6]孟俊一.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群建设与学生英语综合素质提高[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48-152.
作者:肖智立 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